摇摇椅、蹦蹦床、山丘滑梯、组合秋千、互动爬坡小喇叭……今年5月,利用高架桥底9000㎡闲置空间“爆改”而成的马克村桥下公园火速出圈,成为集运动、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
受访者供图
高架桥下,曾经沉寂的闲置空间,如今焕发新生,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桥下公园到停车场,从生态绿地到农业公园,近年来,南沙东涌持续将忽视的、消极的镇域空间“唤醒”,把长期闲置、脏乱差的“边角”,变成老百姓家门口“看得见、用得上”的公共活动空间。一批闲置空间变身“金角银边”,实现城市剩余空间的再生利用。
闲置用地微改造,不只是物理空间的更新,更是城市治理模式的创新。小小的“金角银边”,何以打开城市更新的幸福期待?
功能定制、需求置顶
桥下空间变身社区活力中心
“金角银边”,原为围棋术语,指棋子放置的位置不同,价值也不同。对城市更新的启示在于:没有“无用”的空间,只有未合理利用的位置。城市微改造为何建、为谁建?建什么?怎么建?直接决定了是否能合理运用城市空间,解决老百姓的痛点和难点。
走进马克村西樵水道特大桥桥底公园,一座多功能的现代化公园映入眼帘。阳光透过桥梁间隙洒落,孩子们在玩山丘滑梯、组合秋千,大人们在公园羽毛球场内挥拍较量。节假日高峰期间,公园日均曾吸引上万人打卡。
受访者供图
鲜为人知的是,公园改造前,对于西樵水道特大桥的桥下空间,马克村当地村民脑海里就三个词:环境脏、安全差、功能空。彼时,村民反映最强烈的痛点,便是活动空间的严重不足。“太缺一个能放心带孩子玩、能活动身体的地方!”
一边是长期荒废的用地所造成宝贵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一边是当地村民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唤醒家门口“沉睡”空间,已势在必行。
在前期广泛收集调研村民诉求后,东涌镇在桥下公园规划中,科学分区建设文化展示区、儿童探索区、综合健身区三大核心板块,配套游客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桥底停车位等设施,满足全龄化的运动休闲需求,实现从“边角料”到“多功能复合空间”的转变。
受访者供图
桥下公园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受到很多质疑,有村民会说闲置多年都处理不好的问题,你们能做好吗?”东涌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受访时表示,面对质疑,部门工作人员下定决心,通过现场勘探调研,结合用地分析和设计铺排,推动落实项目方案。通过“功能复合化、设计轻量化”的微改造“绣花”功夫,桥下公园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急需服务”,一举解决了空间浪费和民生短缺两大难题。
“我们经常带小孩子来公园滑滑梯、荡秋千,这边游乐设施很完善。”马克村一位当地村民表示,作为本地居民,他很高兴村里多了一个遛娃、休闲的好地方。
受访者供图
在东涌,类似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闲置空间内上演。这背后,是东涌镇按照“功能定制、需求置顶”模式,深度走访调研了解群众所需,进而实现项目改造与群众需求的“双向奔赴”。
比如,为解决居民“停车难”问题,东涌镇将辖内多处闲置地块改造成绿美生态停车场,不仅解决了周边居民和商户的停车需求,更通过“停车+商业”的复合开发模式,形成便民服务圈。
受访者供图
这些曾经的“城市夹缝”,长期被遗忘、闲置,甚至成为垃圾堆、违停点的区域,如今正在被重新激活,变成了东涌城市公共活动的重要载体。
农文旅融合
连片打造“零散土地”激活生态经济
走进官坦农业公园,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花海,姹紫嫣红,橙黄白粉,煞是好看。园区主要种植向日葵、七彩油菜花、时花等作物,实施一年三造轮作,实现四季花开、美不胜收。而就在两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荒草丛生的零散土地。
善于“见缝插针”,方能“推窗见绿”。为了将官坦村临沙湾水道边的“零散土地”连片打造为农业公园,东涌镇在镇街财力有限、可利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聚焦闲置用地仔细梳理用地性质,在保护耕地前提下,探索利用林地园地建设公共配套和公益场所。
受访者供图
近年来,公园陆续建设“少女塔”“东涌之眼”等艺术性建筑,并增设公园栈道、观景平台、长廊、休闲座椅、公厕等配套设施。“东涌之眼、停车场这些公共配套,都是在有限的耕地中见缝插针地探索可利用用地而建设的,有效解决群众刚需。”东涌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整个东涌的环境跟配套都越来越好了,不仅有便利的图南港式街区,还有超好看、适合打卡的油菜花、向日葵花海,在这里学习真的很开心。”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一名学生表示。
受访者供图
大批游客的到来,让“花海经济”也随之发展。官坦农业公园内,现场设置了多个摊位提供咖啡、奶茶以及当地水果农特产品。四季花海吸引游客纷至沓来,公园高峰期日游客量达4万人次,店铺日营业额可达1万元。
“点一杯甘蔗汁,对着花海发呆一整天,身心都放松了!”游客陈女士告诉记者,花海面积辽阔,走累了还能在小吃街摊位休息吃喝,令人感到非常惬意。
“游客被吸引来了,人气旺了,公园周边自发地聚集起了越来越多的小商贩。村民们看到商机,开始在路边摆摊,卖小吃、卖水、卖自己家的农产品,非常热闹。”东涌镇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认为,这完全是市场自发形成的一个良性生态。
受访者供图
越来越多的“方寸之美”在东涌镇内点缀成型。2023年10月前,太石农业公园所在的区域,满眼都是杂草,绿化杂乱,低洼田间经常有积水,是街角的一块闲置“烂泥地”。
东涌镇在详细分析用地条件与群众需求后,在土地保护前提下因地制宜构思。非建设用地上,利用林地园地配套休闲栈道、座椅,完善排水与绿化,设置田园种植区并优化夜间灯光,轻量化改造原有电房,利用纵横路径分割种植区。
如今,太石农业公园不仅成为周边百姓纳凉休憩的美景地,更创造性链接周边中小学教学资源,提供场地开展种植研学活动,以学生种植实现农业公园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多赢。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确保城市“新空间”长效发展
蝉鸣虫叫声中,绚丽晚霞之下,在滨水景观前的广阔草坪上搭起一顶顶白色帐篷,撑起一张张折叠桌椅,享受凉爽的晚风。近日,东涌镇“牧野森林露营地”“穹宇露营地”等滨水露营区域持续火热。
近年来,东涌镇充分利用水网密布的优势,在滨水区域打造露营地。经过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完善后,曾经杂草丛生的河岸荒地,变身为集露营、垂钓、观星于一体的休闲好去处。
受访者供图
曾经的滨水荒地,何以变身休闲打卡点?实际上,东涌镇各区域低效闲置土地原因各不相同,如何探索不同路径,更好高效盘活?
城乡“微改造”中,东涌镇彻底跳出了“为建而建”的传统路径,并因地制宜探索实践“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农文旅融合”等创新模式,确保每个微改造项目都能精准实现“回应群众期盼+长效自我发展”。
受访者供图
以“牧野森林露营地”“穹宇露营地”为例,它们的原址是杂草丛生的待开发地块和丢荒鱼塘。项目前期推进时,东涌镇前瞻性地引导相关领域的社会资本入场,开展复合业态。
在此过程中,政府角色实现从过去“全能选手”变为“首席服务官”的关键转变:东涌镇负责搭好平台、做好配套,通过市场化方式,引入社会资本进行整体的投资、设计、建设和运营,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让项目实现自我“造血”,还能带动就业和周边经济。
受访者供图
事实上,东涌镇“金角银边”的想象空间还不止于此。近年来,东涌镇以“见缝插绿”的理念,结合自然条件和建设布局,将鱼窝头村、马克村、天益村及大稳村桥底多处闲置地块改造为功能多样的“口袋公园”,为周边居民群众打造了休息、活动的绿色共享空间。
受访者供图
一个桥下公园的建设,一处滨水露营的规划,一个生态绿地的布局,背后都蕴含着对土地资源的精准挖掘,对公共需求的细致考量。
受访者供图
当下,东涌镇正对马克村西樵水道特大桥桥底公园等项目进行经验总结,并对马克南沙港快速路桥底、东涌大桥底、大稳村南沙港快速路桥底、天益村环城高速桥底、马克村西樵水道特大桥、石排村南二环桥底等项目进行复制迭代,并持续发掘更新,进一步实现“金角银边”连点成线、集线成面,带动周边品质提升与发展,实现小切口撬动大发展。
受访者供图
当“蒙尘角落”的遗憾,变成“转角遇美”的惊喜,东涌城乡“焕新记”正不断上新,持续回应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采写:南方+记者 郑国豪
图片:受访者提供
免息配资炒股,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汇鑫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