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 定义: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邪内传阳明经,邪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里实热证候
- 特点:“胃家实”,多为里热实证
病因
- 外邪入里:太阳病失治或误治,邪热内传阳明;少阳病邪热传入阳明
- 体质因素: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厚味,胃肠积热,外感病邪易从阳化热入阳明
证候分类
- 阳明经证
- 成因:邪热亢盛,充斥阳明经,里热蒸迫,而无腑实结滞
- 主症:身大热,大汗出,大渴引饮,脉洪大,面赤,心烦,舌苔黄燥 代表方剂如白虎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白虎汤是中医清热剂中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石膏50g、知母18g、炙甘草6g、粳米9g。
功效
- 清热生津:能清解气分实热,可缓解高热、烦渴等症状,使热邪得以清泄,津液得以补充。
- 除烦止渴:对于气分热盛所致的心烦、口渴引饮等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消除热邪扰心及伤津导致的烦渴表现。
方解
- 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善清阳明气分大热,又能止渴。
- 知母:为臣药,苦甘寒,质润,助石膏清热泻火,且能滋阴润燥,生津止渴。
- 炙甘草、粳米:为佐使药,益胃护津,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中,且炙甘草能调和诸药。
用法
- 一般采用水煎服,先煎石膏,后下其他药物,粳米在快煎好时放入,煮至米熟汤成。分三次温服,每日一剂。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但表证未解的无汗发热,口不渴者,脉见浮细或沉者,血虚发热,脉洪不胜重按者,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等均不可误用。
- 阳明腑证
- 成因: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结为燥屎,腑气不通
- 主症: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脐腹胀满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谵语,狂乱,舌苔黄厚干燥,或起芒刺,甚至焦黑燥裂,脉沉实或滑数
分别选用承气汤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大承气汤是中医泻下剂的代表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大黄:12g(后下)
- 厚朴:24g
- 枳实:12g
- 芒硝:9g(冲服)
功效
- 峻下热结: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可促使燥屎排出,解除热结,缓解腹胀痛、大便不通等症状。
- 荡涤胃肠:能清除胃肠内的宿食积滞、燥屎及实热之邪,使胃肠功能恢复正常。
方解
- 大黄:为君药,苦寒泄热,攻积通便,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 芒硝:为臣药,咸寒润下,软坚散结,助大黄泻热通便,加速燥屎排出。
- 厚朴:为佐药,苦温下气,消积除满,与枳实相伍,增强行气消胀之力。
- 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可使胃肠气机通畅,以助泻下。
用法
- 现代用法多为水煎服,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一般每日1剂,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也可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适当调整剂量和服用次数。需注意,本方为峻下之剂,年老体弱、孕妇、产妇等正气不足者及表证未解、里虚证等均应慎用或禁用。
小承气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小承气汤与大承气汤同属承气汤类方剂,但在药物组成、剂量等方面有所不同,以下是小承气汤的相关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大黄:12g
- 厚朴:6g
- 枳实:9g
功效
- 轻下热结: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之轻者,可清除胃肠内的热邪与积滞,缓解因热结肠道导致的大便不通、腹部胀满等症状。
- 消滞除满:能消除胃肠积滞,使气机通畅,减轻胀满不适,恢复胃肠的正常传导功能。
方解
- 大黄:为君药,苦寒,有较强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作用,可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使热邪随大便排出。
- 厚朴:为臣药,苦温,能行气消积除满,助大黄推荡积滞,同时缓解腹部胀满。
- 枳实:为佐药,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与厚朴相伍,增强行气消胀、通导大便的作用。
用法
- 一般采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具体用量和用法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调整。在服用时,若患者服药后大便得下,应根据病情调整用药,不宜过量服用,以免损伤正气。
小承气汤虽较之大承气汤药力稍缓,但也属于攻下方剂,对于气虚、血虚、津亏等所致的便秘及孕妇等应慎用或禁用。
调胃承气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调胃承气汤也是中医经典泻下剂之一,以下是其具体信息:
方剂组成及剂量
- 大黄:12g
- 芒硝:9g
- 炙甘草:6g
功效
- 缓下热结:主要用于阳明燥热内结证,能通过温和地泻下作用,使燥热之邪从大便排出,缓解因热结肠道引起的大便干结、腹胀等症状。
- 和胃调中:可调节胃肠功能,缓解胃肠燥热导致的胃气不和,有和中、缓急、止渴的效果,减轻心烦、口渴等症状。
方解
- 大黄:为君药,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荡涤胃肠实热积滞。
- 芒硝:为臣药,咸寒,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加速燥屎排出,增强泻下之力。
- 炙甘草:为佐使药,甘缓和中,既能缓和大黄、芒硝的峻下之力,使泻下作用较为缓和,又能护胃安中,调和诸药。
用法
- 一般采用水煎服,大黄、炙甘草先煎,去滓后加入芒硝,更煮一二沸,待芒硝融化后,温服。通常每日1剂,分2次或3次服用,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适当调整剂量与服用次数。服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大便已通,应根据情况调整用药,避免过度泻下损伤正气。对于脾胃虚弱、孕妇等人群,应谨慎使用。
兼变证- 阳明湿热证:以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数等为主要表现 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茵陈蒿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经典方剂,以下是其相关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茵陈蒿:18g
- 栀子:12g
- 大黄:6g
功效
- 清热利湿退黄:可清除脾胃肝胆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有效消退黄疸,改善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状。
- 利胆泄浊:促进胆汁排泄,减少胆汁瘀滞,有助于恢复肝胆的正常疏泄功能,缓解因胆汁排泄不畅引起的各种症状。
方解
- 茵陈蒿:为君药,苦泄下降,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
- 栀子:为臣药,苦寒,清利三焦湿热,使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助茵陈蒿清热利湿退黄。
- 大黄:为佐药,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使瘀热从大便而去,与茵陈蒿、栀子相伍,使湿热瘀滞从二便分消。
用法
- 一般采用水煎服,先煎茵陈蒿,后下栀子、大黄。每日1剂,分2次温服,早晚各1次。具体用量和用法可根据病情轻重、患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调整。使用时需注意,若为寒湿黄疸,即黄疸颜色晦暗、畏寒肢冷等属虚寒证型者,则不宜使用本方。
- 阳明蓄血证:本证为阳明邪热与瘀血相结所致,症见其人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活血化瘀,如抵当汤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抵当汤是一种具有较强破血逐瘀功效的方剂,以下是其详细介绍:
方剂组成及剂量
- 水蛭:30个(熬)
- 虻虫:30个(去翅足,熬)
- 桃仁:20个(去皮尖)
- 大黄:9g(酒洗)
古代剂量与现代有所不同,临床应用时通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蛭一般用3-6g,虻虫3-5g,桃仁9-12g。
功效
- 破血逐瘀:能消散瘀血,用于治疗瘀血阻滞所致的多种病症,尤其是蓄血证,可消除因瘀血积聚引起的腹部硬满、疼痛等症状。
- 通经活络:有助于疏通经络,改善瘀血阻滞导致的经络不通,对于因瘀血引起的肢体麻木、活动不利等可能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方解
- 水蛭、虻虫:二者皆为虫类药,药性峻猛,善于破血逐瘀,共为君药,可直入血分,消散瘀血。
- 桃仁:为臣药,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助君药增强破血之力,同时能引导瘀血下行。
- 大黄:为佐使药,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可使瘀血从大便排出,同时能制约水蛭、虻虫的峻猛之性,使祛瘀而不伤正。
用法
- 一般作汤剂,水煎服,水蛭、虻虫可研末冲服,也可与其他药物同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具体用量和用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因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整。由于抵当汤破血之力较强,孕妇禁用,体质虚弱、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治疗原则
- 阳明经证:清热生津,代表方剂如白虎汤
- 阳明腑证:泻下热结,根据病情轻重缓急,分别选用承气汤类(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
- 阳明湿热证:清热利湿退黄,如茵陈蒿汤
- 阳明蓄血证:活血化瘀,如抵当汤
预后与调护
- 预后:阳明病多为里热实证,若能及时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阴液耗竭、热陷心包等危候
- 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大便通畅,观察体温、大便等病情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免息配资炒股,实盘杠杆配资平台,汇鑫投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